【异乡红河人】“时代楷模”、“农民教授”!这位红河人,最近刷屏了...
红河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公众号
以下是正文
12月2日,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,授予他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
朱有勇(左)在“时代楷模”发布仪式现场接受采访(11月2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
这位从个旧走出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、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,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。在他与农业结缘的40多年里,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致力农业科学研究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并主动到深度贫困的“民族直过区”承担扶贫任务,带领着村民发展特色产业,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。今天的《异乡红河人》,我们就来认识“农民教授”朱有勇。
今年64岁的朱有勇,出生在个旧市卡房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从1977年考入云南农业大学,到后来从事“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”的科学研究,40多年间,他都和农业打着交道,被大家亲切的称为“农民教授”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我们毕竟在生产第一线,农民需要什么,农民要解决什么问题,农民希望做什么,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和对象,我是教授,是研究农民问题,农民需要的问题,肯定就是农民教授。
在做农业研究的这些年里,朱有勇带领团队研发的“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”技术,在我国10个省区市推广,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;他研发的“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”技术,应用于国内外的3亿多亩旱地作物。这两项技术都减少了60%的农药使用,并增产20%——30%。2015年,中国工程院确定云南省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,当时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,到澜沧县蒿枝坝村扶贫。在他的鼓励帮助下,蒿枝坝的很多村民都种上了冬季马铃薯,每亩一年可以获得5000多元的收入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那么冬季马铃薯呢,在原来这个地方不会种,我十多年前就开始干了,一开始来的时候在红河州的石屏建水搞,我们这个成果形成以后就在全省、全国都推广了。
2019年,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种植已经超过15000亩,此外,朱有勇还带领团队启动专项科研,创建了林下三七有机种植关键技术体系,将林下三七从不到10%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至70%。
像澜沧这个地方,他的资源非常好,热带雨林地区,土地面积很广,降雨量很大,而且光热条件也很好,主要是靠特色产业扶贫,你比如说像山区的农民,我们主要就发展林下种植三七、重楼、黄精等等一些名贵中药材。
辛勤耕耘
目前,澜沧县林下三七种植超过7000亩,总产值达到5亿元,预计今年底将有7.5万人脱贫。
12月2日,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,授予他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
朱有勇告诉记者,他的成长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。在朱有勇高中毕业之后,他去到个旧市卡房公社苟街大队当知青,他才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那几年在农村里面的历练,对今后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,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关键点是在当农民当知青的那几年,这个阶段是人生当中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,虽然很苦很累,吃了很多的苦头,但是历练人们的意志。
从农家子弟到大学校长,从工程院院士到“农民教授”,这位土生土长的红河人将自己的科研论文写在了祖国广袤的大地上,也把红河人的优秀品质留在了老百姓的心中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红河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,古时候出很多的才子,现在包括红河州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人才,我们不算什么,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一个科技工作者,但是我们红河人勤劳、肯干,这一点品质是我们非常值得关注的,因为像我们一路走来靠的是勤劳、肯干,才有我们的今天。
部分图片来源:云南日报、时代楷模发布厅
记者:李维 雷庆 吴臻 高红丽
编辑:象走田
红河广播电视台广告投放热线
0873--2147579
往日回顾
【重要消息】下周气温剧烈下降8~12℃!冷就一个字~
【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】老党员用“初心讲习所”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
【感动红河】杨家训:铭记党恩 一生奉献
【感动红河】杨天才:边境线上的忠诚卫士
下载无限红河 发现更好的你
长按二维码下载